地球探索

地球云层面积每10年下降约1.5%,加剧全球变暖令人担忧

信息源
中国科学报
岛叔非鸟叔编译

最近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议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戈达德空间研究所一位科学家报告称,过去20年,全球反射太阳光的云层覆盖面积缩小到了一定程度,使得更多光线进入地球,并加剧了全球变暖。

这位科学家的团队聚焦于一颗20多年来持续对地球...
展开

最近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议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戈达德空间研究所一位科学家报告称,过去20年,全球反射太阳光的云层覆盖面积缩小到了一定程度,使得更多光线进入地球,并加剧了全球变暖。

这位科学家的团队聚焦于一颗20多年来持续对地球云层进行监测的NASA卫星,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云带覆盖率每10年下降约1.5%。他们团队进一步研究表明,推动能量收支失衡的是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而不是污染的减少。

地球上的云形态大小各异,不断变化,但有两条由地球大规模气流模式形成的云带持续存在。其中一条是由北半球和南半球的信风汇合时形成的,在赤道附近,像给地球系了条腰带。而另一条在中纬度地区,那里,急流引发了大漩涡,出现暴风雨天气。最近35年间,根据气象卫星图像研究发现,赤道云带变窄,而中纬度风暴的轨迹向两极移动,包围了云带形成的区域,从而缩小了它们的覆盖范围。

对于这一变化的原因也有不同的意见,负责NASA“云与地球辐射能量观测系统”卫星的一位科学家则认为,污染的减少可能在云层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北半球。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变化,气候科学家还需要继续研究,但云层覆盖面积减少是明确的事实。有科学家提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即这一变化趋势可能会加速未来地球变暖的进程。

德国马普学会气象学研究所气候科学家Bjorn Stevens对此表示,“下降几个百分点听起来可能不重要,但如果计算这一趋势,会发现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我们就有麻烦了。”
01月03日 10:55
1 0 2

地球停止自转后的世界

信息源
科幻世界
Vanilla采集

虽然我们很少感知到地球自身的运动,但地球从未停下过脚步,无论是自转还是公转。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 小时 56 分钟,自转期间其环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也会稍偏离一些,因此它需要多花费 4 分钟时间才能再次在原位置面对太阳,所以地球上的一天是24个小时... 展开 #假如地球停止自转#

虽然我们很少感知到地球自身的运动,但地球从未停下过脚步,无论是自转还是公转。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 小时 56 分钟,自转期间其环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也会稍偏离一些,因此它需要多花费 4 分钟时间才能再次在原位置面对太阳,所以地球上的一天是24个小时。

从现实来看,地球停止自转的可能性很小,但并不是没有。虽然有一些因素在减缓地球自转的速度,但没办法让地球停止自转。如果有一颗行星和地球碰撞,地球的自转也不一定会停止,而是换一种方式继续自转。

地球自转带来了昼夜更替,带来了地转偏向力,带来了时差,也改变着地球的形状,如果地球不再自转,那世界将会变成何种模样?

如果地球停止自转——不用担心你会飘起来,重力不会消失,人类依旧能稳稳当当地站在地面上——昼夜更替现象会发生极大变化:一个白天会持续6个月,一个黑夜笼罩天空的时间也会有6个月;地球也会被分成泾渭分明的两半:一半变成火炉,另一半变成冰窖。

当气候变为两个极端之后,巨大的温差会形成一股强风,将暖空气推向地球较冷的一侧,风也会从赤道附近的温暖地区吹到寒冷的极地地区。向东、向西以及朝向两极的风相遇之后,可能会制造出大小相当于整个大陆的巨大漩涡。

以下为科幻岛小助手添加的相关内容导读

地球的核心是熔化的铁,地球的旋转运动会使这些熔化的铁变成一块磁铁,并使地球产生一个强大的磁场。如果没有磁场,自太阳粒子和太阳系外部有害的宇宙射线就会到达地球表面,对人类造成威胁,一些利用磁场确定飞行路线的鸟类也会迷路。

如果地球不自转,夜空中出现星座就会一成不变,因为人们只能朝一个方向仰望夜空,这与人们如今观察到的绚烂多姿的星座相比,实在是黯然失色。
2022-09-22 15:23
5 3 16

地球自转的趋势是什么?

信息源
中国知网
Vanilla采集

在我们的认知中,每一天都是24小时,不多不少,但实际上,地球日的长短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微乎其微,所以我们很少注意或者感知到。地球日长短的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改变而造成的,那地球自转的趋势是什么?变快还是变慢?

短期来看,地球...
展开 #假如地球停止自转#

在我们的认知中,每一天都是24小时,不多不少,但实际上,地球日的长短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微乎其微,所以我们很少注意或者感知到。地球日长短的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改变而造成的,那地球自转的趋势是什么?变快还是变慢?

短期来看,地球自转是在加速,而长远来看,地球自转则趋于变慢。

不久前,有科学家利用高精度原子钟记录了迄今最短的一个地球日(原子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精确的计时仪器)。一般来说,一个地球日约为 24 个小时,可在今年 6 月 29 日,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却比24 小时少了 1.59 毫秒,成为原子钟计时以来最短的一天。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缩短了,这也意味着地球自转在加速。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平劲松认为,温室效应加剧,从而加速全球变暖,地球两极和高海拔地区冰川融化,全球海平面每年上升约 3 毫米,地球上的物质进行重新分布,导致整体绕自转轴的转动惯量减小,因此,地球的自转加速了。

当前地球自转的平均周期是 23 小时 56 分 04 秒,有学者认为,地球刚刚诞生的时候自转速度非常快,一天仅有8个小时;到了恐龙时代,地球的一天已有 23.5 小时;而1 亿多年后的现在,地球自转的平均周期共变长约 30 分钟,即平均每年变长约 16.4 微秒。

研究表明,地球自转从几十亿年前开始就有减缓趋势,最近的减缓速率约为每世纪 2 毫秒,地月引力的固体潮汐拖拽作用,减慢了地球自转。

平劲松强调,近半个世纪以来,地球自转在长期放缓的趋势下,有着短周期的起伏,即地球加速旋转。

科学家预计,在稍短的时间尺度内(未来几万年或几十万年),随着月球的潮汐力减弱等因素,地球自转减速则会趋缓;再过 1 亿年,地球的一天可以增加半小时。
2022-09-22 11:55
6 0 1

日本科幻小说《星界的纹章》三部曲在中国上市

信息源
豆瓣阅读
Vanilla采集

科幻小说《星界的纹章》三部曲(《帝国公主》《微型战争》《回归异乡》)是日本著名科幻小说家森冈浩之于1996年发布的作品,该作一问世就引发了极大轰动,不仅获得了第28届日本星云赏,还赢得了“日本科幻分水岭级作品”的美誉。

近日,由八光分文...
展开

科幻小说《星界的纹章》三部曲(《帝国公主》《微型战争》《回归异乡》)是日本著名科幻小说家森冈浩之于1996年发布的作品,该作一问世就引发了极大轰动,不仅获得了第28届日本星云赏,还赢得了“日本科幻分水岭级作品”的美誉。

近日,由八光分文化和新星出版社联合出品的《星界的纹章》三部曲在中国正式上市,此次出版也备受中国读者期待,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该系列讲述的是经过基因改造而适应宇宙生存的人类后代,成为全面超越普通人类的星际种族“亚维”的故事。亚维人以绝对优势征服了多颗移民星球,杰特的故乡马汀行星正是其中之一。原本是普通人类的杰特和亚维少女拉斐尔相遇,故事也由此展开……

《星界的纹章》三部曲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得益于作者森冈浩之的大胆尝试。他将轻小说元素融入硬科幻中,科幻设定严谨缜密,世界观宏大完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不落俗套,深受读者好评,甚至有人称其为“日本版《星球大战》”。《星界的纹章》的成功让日本科幻小说进入了 " 第二次黄金期 ",同时,轻小说与硬科幻的完美结合也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科幻小说的发展。

正如日本科幻作家、《三体》日文版监修兼译者立原透耶在介绍日本科幻小说发展史时所说:" 自《星界的纹章》之后,日本科幻开始复苏,诸多努力的结果使日本科幻迎来了第二次黄金期。"
2022-09-21 17:06
2 1 3

从天而降的不一定是幸福,也有可能是太空垃圾

信息源
phys.org
Vanilla编译

如果你看过电影《E.T.》,是否也会希望有这样一个外星人从天而降,虽然它长相丑陋,但心地善良、温柔细腻,你们在长时间的接触中搭建起了友谊的桥梁,通向彼此的心灵深处,最后跨越物种之间的障碍获得了专属于你们的幸福,你会渴望这样的场景吗? ... 展开

如果你看过电影《E.T.》,是否也会希望有这样一个外星人从天而降,虽然它长相丑陋,但心地善良、温柔细腻,你们在长时间的接触中搭建起了友谊的桥梁,通向彼此的心灵深处,最后跨越物种之间的障碍获得了专属于你们的幸福,你会渴望这样的场景吗? 或许你在期盼着偌大的天空中会有一颗闪亮的“星星”为你降落,它散发着温暖的光芒,如同神祇般来到你面前,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你也许会感到失望——一闪一闪的可能不是星星,只是燃烧着的太空垃圾罢了。

太空垃圾是指宇宙中的各种人造废弃物体及其衍生物,比如废弃的航天器、运载火箭的末级、航天器掉落的碎片等等。这些太空垃圾在宇宙中四处飘摇,以极高的速度围绕着地球旋转,对宇宙中正在执行工作的航天器,甚至于地球上的人类,都会造成一定的威胁。

科学家进行计算后发现,人类有被太空垃圾杀死的风险。这样的死法听上去很荒谬——毕竟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因为太空垃圾而死过。但其实,已经有太空垃圾让人类蒙受了财产损失的案例,而现如今我们向太空发射的各类航天器越来越多,未来降落到地球的太空垃圾真的不会人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吗?

近期一项发表在《Nature Astronomy》上的研究就对未来十年内火箭部件坠落造成伤亡的可能性进行了估计。作者利用太空中火箭部件的倾角和轨道的数据以及其下方人口密度的数学模型,外加过去 30 年的卫星数据,对太空垃圾回到地球时的着陆点进行了推算。

研究表明,太空垃圾更容易降落在地球的偏南部。假设重返地球的太空垃圾会在其周围十平方米内散布杀伤力较大的碎片,那在未来十年内有 10% 的可能性会导致一次或多次伤亡。

目前人类对太空垃圾可以说是毫无办法,如果有一天这些不起眼的碎片真的对人类造成了威胁,届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2022-07-27 15:22
1 0 0
查看更多
深度栏目
科技栏目
业界栏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