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能解读思维?脑电波或将沦为数据流
人类一直梦想着能够直接通过思想与机器沟通。在科幻电影《黑客帝国》中,人类通过脑机接口直接将意识上传至数字世界;《三体》中的“思想钢印”则通过脑电波操控人类信念。如今,这些幻想正在被人工智能大模型逐步解构为现实。一场关于“读心术”的科技革命正在悄然展开。这种解码思想的能力长期以来一直是科幻小说的主要内容,可能用不了多久它就会成为科学事实。但这种技术的狂飙也会带来很多问题,意识的私密性面临崩塌风险,脑电波可能沦为数据流,思维隐私安全如何确保? 火星殖民的希望与担忧
科学家发现“水稻空调”基因,北稻南种不是梦!
炎炎夏日,高温是水稻的“一生之敌”,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华中农业大学科学家发现水稻中的QT12基因是其对抗高温的“秘密武器”。该基因通过“双重保险锁”机制调控水稻耐高温性:不耐热水稻中,高温激活NF-Y蛋白打开QT12基因锁,导致营养物质合成失衡;而耐热水稻中,基因锁结构变化使NF-Y蛋白无法识别,水稻能保持正常合成,实现优质高产。研究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主流水稻品种的QT12基因“锁住”,在夏季酷热地区试验,改造后的耐热稻产量显著提升,米质也更优良。该研究不仅为培育“绿色营养超级稻”提供了基因武器,也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新方案。未来,这项技术有望使北方粳... 展开
找到了!我国科学家发现大脑里藏着一只“GPS”专门给手导航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牵头的科研团队发现,猕猴大脑中负责计划运动的前运动皮层存在“手部GPS”系统,能实时定位导航手部运动。该系统通过特定神经细胞的位置野实时描绘手的运动轨迹,且高效“混合编码”位置、方向、速度、目标等信息。这种高效方式与大脑“总GPS”(海马体)方法相似,暗示大脑或采用通用“空间导航法则”。该发现为理解大脑控制运动提供新视角,对脑机接口设计、机器人运动控制及残障人士神经假肢控制有重要意义。
艺术是什么?AI能创造艺术吗?(测试)
艺术作为一种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存在,其形式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增多。什么是艺术?普遍认为,艺术与美学相关联,是一种人造的、虚构的、建构的或是想象出来的完全不真实的存在;艺术展示的是理想,是世界的某种深层存在,而非现实。如今,人工智能势头正盛,AI 创作的各类作品不断涌现。所以,艺术到底是什么?AI 又真能创造艺术吗?本文通过近现代出现的众多艺术形式来谈论艺术其本质与特征,认为艺术是人造的、能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具有现实意义的;并在电影、游戏等领域探究的艺术新形式,艺术不应该被其表现方式、手法所限制,也不应被其存在的年代、时间所限制。最后谈... 展开
何谓人工智能艺术?(测试)
近年来,人工智能快速发展,Sora、GPT-4o、Midjourney等AI大模型的每一次更新都在挑战着人类的认知,人工智能在飞速迭代的同时,使用门槛也快速降低,这让它在传媒产业和艺术创作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也使得由它所产生的艺术迅速成为当代大众文化中的“显眼包”。我们也由此真正认识到,人工智能艺术虽是一种技术应用的产物,但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创造意味。它不仅会对艺术产业产生颠覆性影响,也给当今的艺术理论研究提出了不少挑战:什么是人工智能艺术?它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征?它将走向何方?
数字化永生的科学与幻想:我们能把意识上传至电脑吗?
在电影与科幻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意识上传”概念,正逐渐走向技术边界的前沿。所谓意识上传,指的是将人类大脑的活动全面扫描、数字化,并在计算机中重建完整的思维模型,实现“数字永生”。尽管理论上并非不可能,但这一目标仍面临巨大的技术与认知挑战:我们尚无法完整扫描人脑的亿级神经元网络,也无法准确模拟其复杂的感知与运算机制。尽管如此,随着脑机接口、AI和计算能力的快速发展,人类或许终有一天能跨越肉体界限,进入数字存在的新形态。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关于意识、身份与存在的哲学命题。
当全球变暖按下快进键:碳循环反馈是未来的“定时炸弹”?
科幻电影《后天》里气候突变引发的灾难场景令人震撼,现实中气候危机或许更严峻。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新研究指出,因碳循环反馈,未来一千年全球变暖程度或远超预期,实现《巴黎协定》2°C温控目标难度极大。全球变暖是地球平均温度上升,源于人类活动释放大量温室气体,会引发干旱、野火、风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危机,且气温每上升0.1°C都会加剧风险。
研究团队利用新模型分析,发现仅在排放极低且平衡气候敏感度(ECS)低于最佳估计值时,目标才可能达成,中等排放下升温将远超目标。全球碳循环与变暖紧密相关,升温会削弱海洋和森林的碳吸收能力,还可能使永...
展开
飞向宇宙,浩瀚无垠:太空旅游的未来
太空旅游,曾几何时如同未来科幻电影里的情节,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敬畏与惊叹,点燃了大众对未知探索的热情,如今却已在现实中存在了近 20 年。近年来,这一行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背后有着诸多推动因素。长久以来,冲破地球大气层的桎梏,深入广袤无垠的太空,始终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强烈地吸引着人类的想象力。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太空旅游不再是宇航员和科学家的专属领域,其展现出的无限潜力,对大众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AI“颠覆”外骨骼,助力打造强健身体
外骨骼是一种穿戴式机器人,通过提供外部动力来辅助人体运动,增强力量和稳定性。它可以改善人类的运动,恢复残疾人的行动能力,显著提高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外骨骼机器人虽然可以帮助人行走,但通常局限于实验室环境,并且需要长时间来调整机器人的软件算法以适应每个使用者。近日,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服务人类的突破性研究论文,该论文展示了一种在计算机仿真环境中通过强化学习来让机器人学习控制策略的新方法。 外骨骼机器人离我们还远吗
如何寻找室温超导体?
超导体是一种具有以下两种特性的材料:在达到特定温度和磁场条件下,①电阻消失;②完全排斥内部磁场。
这几年出现了多起 “室温超导”的事件,但今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公布了迪亚斯团队发现所谓“室温超导”的几项研究的相关调查结果,认为业界对迪亚斯的16项学术不端指控均成立。换句话说,室温超导可能就是个烟雾弹。既然室温超导目前并不存在,那室温超导未来是否还值得期待?如果要寻找室温超导体,可以从哪里入手呢?科学家们在这方面,还是有哪些可行性方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