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学界

吴岩·李广益·姜振宇:《地火行天》与中国科幻研究三人谈

信息源
四十二史
岛叔非鸟叔采集

《地火行天:中国科幻研究十年精选(2011-2020)》(上下册),李广益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吴岩、李广益、姜振宇三位学者就《地火行天》与中国科幻研究,进行了一场三人谈。此篇内容亦在《文艺报》2024年11月13日第6版刊发(有删节)。

...
展开

《地火行天:中国科幻研究十年精选(2011-2020)》(上下册),李广益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吴岩、李广益、姜振宇三位学者就《地火行天》与中国科幻研究,进行了一场三人谈。此篇内容亦在《文艺报》2024年11月13日第6版刊发(有删节)。

三位学者:吴岩,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李广益,重庆大学中文系教授,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姜振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中国科幻研究院秘书长。

访谈内容分四个部分,分别是:01| 看不见的世界是怎样被看见的、02 | 典范研究的典范价值、03 | 热点与冷点之辨、04 | 未完的旅程和未来的道路。

此篇访谈文章,基本为实录,内容谈及2011-2020年间,关于科幻研究的一些成就,列举了一些有新意或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同时也直白指出了当前科幻研究的一些问题,比如不少研究者没有弄清楚基本概念,就自说自话,其研究质量“可想而知”。

在最后一节,谈及当下或接下来科幻研究的热点和动向上,三位科幻研究者纷纷列举了一些有意思的“势头”。比如,科幻装置艺术、科幻人类学、科幻如何激发科技创新、未来定义权、新巴洛克……其中还谈到《科幻世界》为什么会成功,其背后的原因也非常值得做一番调研性研究……反正这篇访谈足够实录,换句话说,零七八碎的说了很多,其中的信息量就看各位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了。

最后,作为递客的我,想说,科幻研究广泛、交杂、丰富、还挺有趣,那么有兴趣的朋友不凡一读!
01月04日 22:37
0 0 0

科幻与科学文化漫谈

信息源
文艺报
洛洛采集

近年来,大众对科幻作品的热情逐渐高涨,有关的科幻研究也随之兴起。在诸多研究成果中,来自科学文化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对于人们理解科幻的价值和本质有着重要意义。本次圆桌对谈邀请到相关学者,从科学文化的视角出发,对科幻领域的重要问题展开... 展开 #《三体》是否适合儿童阅读?#

近年来,大众对科幻作品的热情逐渐高涨,有关的科幻研究也随之兴起。在诸多研究成果中,来自科学文化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对于人们理解科幻的价值和本质有着重要意义。本次圆桌对谈邀请到相关学者,从科学文化的视角出发,对科幻领域的重要问题展开讨论。

相关学者:
刘兵: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教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
田松: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科学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
苏湛: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历史系副主任

主要讨论的话题如下:“科幻研究”的生长性与未来性、科幻的本质是文明的思想实验、时代精神决定科幻读者群体的形成。

观点摘要:

苏 湛:在当代,基于现实科学的科幻创作素材已经被基本耗尽,因此科幻就必须把想象推到更远的未来当中,这种情况下,“科”也就被弱化,科幻文学走向了模糊地带,西方的奇幻和科幻合并为同一奖项就是典型的例子。

田 松:在我看来,《三体》的高度是被它的“三观”决定的,《三体》的自然观是机械自然观、科学观是朴素的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社会观是单一单向的社会进化观。这些其实也常常是古典硬科幻的“三观”。在这方面,《三体》可以称得上是古典硬科幻的巅峰之作。……但必须注意到,在《三体》这样一种古典硬科幻的巅峰之后,既有的陈旧“三观”也必须得到批判和扬弃。

江晓原:作为中国科幻“新生代”中坚力量的王晋康就被称为“中国科幻的思想者”。我非常喜欢他的作品《蚁生》。尽管王晋康在创作《蚁生》过程中未必就一定存在着清晰自觉的反乌托邦书写意识,但它确实是作为一部高度成熟的反乌托邦作品问世的。尽管这部作品的篇幅不是很大,但其思想性和问题意识都是很突出的,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王晋康重视思想的创作特质。
2022-12-26 09:29
0 0 3
深度栏目
科技栏目
业界栏目
分享到